登入
衛福部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在南部念書的20多歲男大生,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甚至狂拉肚子20多天,確診感染諾羅病毒與大腸桿菌O104,所幸經治療已出院。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名男大生是外食族,多到一般餐廳或夜市吃飯,但日前與女友到中部餐廳用餐後,開始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經檢驗均確診感染諾羅病毒,但男大生又檢出大腸桿菌O104,甚至腹瀉長達20多天。
莊人祥指出,衛生單位進一步採集同住者、共食者及廚工共35名的糞便檢體,均未檢出病原,另再採集男大生於感染前食用的牛肉、干貝、蝦子等34件食品檢體,也均未檢出病原,因此尚無法確認其感染源。
莊人祥說明,我國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迄今共通報確診2例,首例為2001年8月確診的外籍男童,經調查發現感染源不排除可能於僑居地感染,今年確認的男大生則是首例本土病例。
莊人祥提及,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
莊人祥提醒,民眾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牛肉、豬肉等,或是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且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徹底洗手,降低感染風險。
參考訊息來源: 20190510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life/breakingnews/278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