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醫學新知

中研院研究登頂尖期刊/記憶型T細胞維持活力機轉 解密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細胞毒性T細胞」(CD8 T細胞)可辨識、消滅腫瘤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細胞,平常處於靜態的CD8 T細胞,一旦接觸抗原就開始快速分裂、增生,部分細胞分化為「記憶型CD8 T細胞」,若疫苗設計可有效刺激並產生記憶型CD8 T細胞,保護力會更持久。科學界過去並不清楚人體如何長期維持該T細胞記憶與活力機轉,謎底終由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孔祥智團隊解開,原來肝臟星狀細胞扮演關鍵角色。此一發現將有利開發設計疫苗與藥物,該研究已刊登在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剛接種武肺疫苗都有良好保護力,但六個月後保護力不足原來五成,因此民眾需接種追加劑,就可知現有疫苗對記憶型免疫細胞的生成並不理想。

能形成免疫記憶的淋巴細胞有B(負責分泌抗體)、T兩種,T細胞又二分為CD4、CD8兩種;具免疫記憶的B、CD4 T、CD8 T細胞是如何有效防護武肺感染,以及這三種細胞的相對角色仍待更多研究釐清。孔祥智說,雖然B、CD4 T、CD8 T細胞的長期維護機轉不同,但已知記憶型免疫細胞都「需要被維護」。

孔祥智團隊花20年研究證實
學界過去對記憶型CD8 T細胞如何存活與增生有各種假說,孔祥智團隊費時廿年,建立多種小鼠動物模型,終於證實肝臟星狀細胞是讓記憶型CD8 T細胞長期存活與維持保護力關鍵。

肝臟星狀細胞扮演關鍵角色
孔祥智表示,多年前在肝臟切片發現數顆CD8 T細胞聚集現象後,提出肝臟為原增生處的構想,團隊透過多年動物實驗,證實記憶型CD8 T細胞的確是在肝臟內增生。又因肝臟由各種不同細胞組成,團隊再透過小鼠實驗證明,肝臟星狀細胞可永久維持記憶型的CD8 T細胞存活力與保護力,也就是說,肝臟具有讓記憶型CD8 T細胞擁有持久記憶力與功能。

有利開發設計疫苗與藥物
孔祥智說,科學界過去知道肝臟星狀細胞是人體儲存維他命A的主要細胞,也是造成肝纖維化的主謀,現在又知肝臟星狀細胞可維護記憶型T細胞。隨著確定機轉,未來可尋找具刺激及抑制星狀細胞作用機轉的藥物及食物,對疫苗或藥物研發提供另一途徑。

參考訊息來源:20221020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46684
缺乏維生素D3 7旬腎友軟趴趴走不動
文/林軒任

台中76歲謝伯伯本身有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平常看診時活力十足,但他最近回診常抱怨「全身軟趴趴、沒力氣」,連出門買早餐都力不從心,深怕是病情惡化,經檢查發現是維生素D3缺乏造成的鈣磷低下,於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3,以及適度到戶外曬太陽後改善許多,笑說:「又活過來了!」

慢性腎臟病易維生素D缺乏
謝伯伯走進診間時有氣無力,主訴「最近都覺得肌肉沒力量」、「走沒幾步路就覺得累」,比起過去活力十足的樣子相差甚大,自己很擔心是不是腎功能惡化,經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的鈣跟磷偏低,副甲狀腺輕微上升,25-(OH)-D3超低只有5ng/mL(正常大於30),一問之下伯伯才說,疫情因素不敢出門,且因自己腎臟病限制飲食,以致於體內維生素D缺乏。

飲食攝取或是陽光日曬產生的膽鈣化醇,會至肝臟產生25-(OH)-D3,接著通過腎臟產生1,25-(OH)2-D3,而1,25-(OH)2-D3就是俗稱的活性的維生素D,能夠作用在小腸,腎臟,以及骨骼提升體內鈣跟磷濃度。

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3 每天日曬15分鐘
維生素D3缺乏很難直接發現,往往通過發現鈣磷低下且副甲狀腺機能無亢進時,進而檢查25-(OH)-D3發現過低加以診斷。一般人正常飲食不太會有維生素D缺乏症,但是像是長輩,肥胖,或是日照不足的人比較會發生。

另外一種就是腎臟病患者,由於腎臟病緣故,飲食必須限制蛋白質以及磷攝取,如果像謝伯伯一樣,又足不出戶幾乎沒有日照,往往會造成內生性的維生素D3缺乏,而出現疲勞,食慾不振,以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無力,肌肉易抽筋、心情低落、噁心等症狀。

平常建議患者可多攝取維生素D3,像是魚類、牛奶、蛋,或是每日進行10-15分鐘的日曬,而像謝伯伯已經有症狀的病人,建議食用營養型非活性的維生素D3,成人建議一天補充400-2000 IU( 國際單位),但補充後後續還是得繼續就醫檢查。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

▲活性維生D3合成
▲活性維生D3合成

▲醫師提醒可適度到戶外曬太陽並補充維生素D3;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 林軒任)
▲醫師提醒可適度到戶外曬太陽並補充維生素D3;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 林軒任)
國衛院研發出isoQC治癌新藥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一種廣泛在癌細胞表面大量表現的蛋白質CD47,可與人體巨噬細胞表面的信號調節蛋白α(SIRPα)結合,向巨噬細胞傳達「別吃我」訊號,使癌細胞躲過免疫系統防衛,治療效果打折扣。國家衛生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設計出口服用小分子isoQC抑制劑,可打斷傳遞「別吃我」訊號,在動物試驗已證實搭配單株抗體可提高療效,預計最快一至兩年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志豪表示,單株抗體療效有限,過去研究發現CD47與巨噬細胞表面的SIRPα結合,會向巨噬細胞傳達「別吃我」訊號。「麩酸胺環化同工酶」(isoQC)是CD47與SIRPα結合的重要調節因子,透過調控isoQC,可望強化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說明,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與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組成新藥研發團隊,利用CD47-SIRPα axis作為標靶,成功開發口服用小分子isoQC抑制劑,可有效抑制isoQC酵素活性,減少腫瘤細胞表面CD47與SIRPα的結合,增強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達到治癌效果。

顏婉菁指出,透過動物實驗發現,使用單株抗體合併isoQC抑制劑治療頭頸癌、淋巴癌,約五十%的小鼠腫瘤於卅天治療期間消失,七十五%在一五○天內未復發,高於僅用單株抗體治療小鼠同期間卅八%未復發,顯示搭配isoQC抑制劑可強化單株抗體療效。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張俊彥表示,isoQC抑制劑尚須進行臨床前期毒理試驗,預計最快一至兩年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

參考訊息來源:20220927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42432
幼兒吃全素 當心得佝僂症
文/羅福松

今年6至8月,本人就遇到兩位嬰幼兒(11個月女嬰及1歲8個月男嬰)分別因餵食網紅推薦的蔬菜堅果類製成的「食物泥」或全素食等,罹患佝僂症。

臨床表徵分別為全身抽搐10秒或雙腳O型腿、生長遲緩等,抽血檢驗確定嚴重低血鈣及維生素D缺乏,經過給予適量維生素D治療後,兩位嬰幼兒病情漸趨穩定。

佝僂病是極度缺乏維生素D所造成,發病高峰在年齡3到18個月大,有兩種類型表現。首先發生在快速生長期間出現的症狀性低鈣血症(包括癲癇發作);第二種以慢性症狀呈現,有雙腳O型腿、骨礦化不足、生長遲緩、無症狀性低血鈣症。

維生素D獲得有兩個來源,皮膚在太陽紫外線B(UV-B)照射後可以自然合成。天氣條件、空氣污染、日照時間、居住緯度及膚色等因素嬰幼兒很難確定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再者,兒童時期的紫外線B照射與晚年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以及惡性黑色素瘤)有相關性。所以,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就是建議6個月以下嬰兒應避免陽光直射,盡量減少陽光照射活動,並使用防護衣服和防曬霜。

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僅在油性魚(如鯖魚、沙丁魚、鮭魚、鮪魚、秋刀魚、鯷魚等)、水生哺乳動物的肝臟和脂肪以及餵食維生素D的雞蛋黃中含量相對較高。

吃全素食或蔬菜堅果類製成的「食物泥」等維生素D含量是非常低的。維生素D可以預防某些疾病,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某些癌症(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糖尿病等。

每天應補充足量維生素D
母乳的維生素D濃度通常很低,建議所有餵母乳的嬰兒應在出生後2個月內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以及每天攝入少於1000毫升維生素D強化配方奶粉或牛奶的年齡較大兒童,都應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症也會出現在所有年齡層,尤其是快速生長的兒童青少年,若每天無法攝入足夠維生素D強化牛奶和食品(如強化穀物和雞蛋、蛋黃),應該接受每天400IU維生素D補充劑。此外,嬰幼兒的血清維生素D濃度應該高於20ng/mL。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遺傳科醫師)

參考訊息來源:20220927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542369
噪音性暫時性聽毛細胞病變 當心永久性耳鳴
文/陳建志
一名25歲女性職業歌手,這幾年來,只要聽見某種高頻音一段時間後,雙耳會聽到一陣不同頻率且會抖動的「嘰~嘰~嘰」,持續好十幾秒。若用手掌摀住耳殼,向著耳道內壓一壓,會瞬間好轉。

就醫時,聽力檢查完全正常,但兩側耳蝸卻出現輕中度的病變。特地為她做了兩次聽毛細胞檢測,第一次,在她連續兩天休假沒去駐唱後,檢查結果是正常的;第二次,上班後隔日,檢查結果異常。原來是罹患了噪音性暫時性聽毛細胞病變(noise-induced transient hair cell disease)。

當聲波經過聽小骨鏈的槓桿作用,從圓窗傳進內耳,震動耳蝸管,內淋巴液產生波動,在最大共鳴處,瞬間壓迫該段耳蝸管之哥蒂氏器(如圖),基底膜向外鼓起,接著馬上恢復原狀,聽毛細胞的聽毛跟上面的蓋膜間發生了剪力拉扯,聽毛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經由耳蝸神經傳進腦部,產生聽覺。

倘若耳朵持續接受噪音,例如參加舞會、演唱會或選舉造勢晚會,大量的聲波持續不斷地傳進內耳耳蝸,聽毛不斷地擺動,細胞過勞水腫,暫時無法產生聽覺電位。聽毛擺動能力變差,也使哥蒂氏器變得遲鈍,無法吸收共鳴聲波。當共鳴聲波往附近頻率的耳蝸管擴散,震動別的哥蒂氏器,產生另一種不同頻率的聽覺訊號,儼然「被動性耳鳴」。

治療此病應先避免噪音,防止聽毛過度勞累而受損,若有嚴重過敏體質者(例如過敏性性鼻炎者),一併口服抗組織胺,降低組織胺對於哥蒂氏器的傷害。

須讓耳蝸充足休息 避免吸菸
我建議這名女病患在工作時,可以配戴隔音泡棉耳塞;下班之後,儘量避免會有大量噪音的活動或娛樂,別去吵雜喧囂場所,避免帶耳機聽音樂,即便使用喇叭,音量也要調小,別長時間講手機…,總之,一定要讓耳蝸獲得足夠的休息,需同時避免吸菸。否則,長久下來,聽毛斷裂,細胞死亡,衍生噪音性聽覺損害,出現永久性的耳鳴。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參考訊息來源:20220718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537722
登入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home/success_medical/tmp)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home/success_medical/tmp)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