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醫學新知

維生素B12不足 影響神經系統 造成妄想混亂
疑神疑鬼竟因缺乏維生素B12!
B12不足影響神經系統 造成妄想混亂
八十歲張爺爺近期因雙腳反覆紅腫就醫,醫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但抗生素治療後病情仍反覆發作,走路常不穩也不愛出門,又常喊胃不舒服,常吃胃藥;醫師抽血檢查發現是張爺爺不愛吃奶、蛋及肉類,造成嚴重缺乏維生素B12。六十五歲李女士則因宗教信仰從三十歲起吃全素,近年個性變得多疑、不愛出門、脾氣暴躁,甚至說有神明指示而撿回雜物、吃生食,醫師檢查發現竟也因缺乏維生素B12。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林洳甄醫師表示,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以及神經精神症狀。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則有躁動不安、記憶差、失智或如妄想混亂的精神症狀等。
過度飲酒或使用胃藥 易阻礙B12吸收
兩案例的張爺爺經常腳腫與胃不適、李女士的奇怪行為,皆因缺乏維生素B12所致,所幸,靠口服或注射補充維生素治療後,兩人皆獲改善。但仍有部分病人恐會有長期難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
林洳甄指出,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食物中,例如蛋、奶製品、肉、海鮮等。而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是和蛋白質結合一起,要經胃酸及胃蛋白酶作用後分解、被吸收,因此,除了飲食中攝取不足可能造成缺乏,經過胃切除手術、惡性貧血病人、胃酸分泌不足、萎縮性胃炎、長期酗酒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更易發生。
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飲食正常攝取維生素B12,全素食者和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尤應注意維生素補充。一般民眾應避免過度飲酒、過度使用胃藥。

參考訊息來源:20190430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85198
日夜黏3C 「早發性老花」報到
一名36歲的工程師每天上班都緊盯電腦超過8小時,下班也繼續滑手機、打電動,近日覺得看東西有些模糊而去檢查,發現近視度數減少,但同時也確診因睫狀肌過度疲勞、失去彈性,成了「早發性老花」。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眼睛就像相機的鏡頭,在看東西時,會自動調節水晶體來對焦。睫狀肌就是調節水晶體的肌肉,在觀看遠處的物體時,睫狀肌會呈現鬆弛的狀態,讓水晶體變薄,在觀看近處物體時,睫狀肌會呈現收縮緊張的狀態。

參考訊息來源: 20190403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85178

呂大文說,這名工程師因為看近看遠都覺得模糊不清而就醫檢查,一經驗光檢查發現,近視度數由500多度變成400多度、不升反降,最後確診為因睫狀肌過度疲勞、失去彈性,造成早發性老花。

呂大文建議,正確用眼、預防眼睛疲勞的方式包含:近距離閱讀時保持40公分以上的距離,使用電腦的距離也要維持約70公分,此外要注意光線,避免讓3C產品螢幕發出的光比周圍還要亮,並且避免螢幕眩光。

適度休息或使用舒緩眼藥水
呂大文也指出,近距離用眼最重要的是要養成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習慣,然而許多上班族工作型態可能難以執行,若時間不允許,也可適度、依指示使用成分含有舒緩睫狀肌功能的眼藥水,而維生素B12已被證實可有效舒緩睫狀肌。

參考訊息來源: 20190430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85178
應酬豪飲 抑制維生素 致味覺異常
45歲的廖先生是金牌保險業務員,為了和客戶博感情,經常應酬喝酒,但近來出現味覺失靈,坐上餐桌後,看到滿桌佳餚卻一點食慾也沒有,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長期飲酒,造成體內維生素A、B12、鋅和葉酸含量不足,因而出現味覺異常,經戒酒、補充營養素後,終於讓他重新嚐到食物的美味。

嚴重恐導致失智、憂鬱
亞大醫院耳鼻喉部鄒永恩醫師表示,食物進入口腔後,化學分子會與口腔黏膜表面的味蕾結合,並由上皮細胞經人體的第7、9、10對腦神經傳遞到大腦皮質,因而讓人產生味覺,一旦此路徑中途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味覺異常與障礙。

鄒永恩指出,民眾出現味覺障礙,除了無法品嚐食物美味影響食慾,還可能出現無法辨識食物新鮮度,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嚴重者更可能引發失智症、憂鬱症。

鄒永恩說,這名患者因工作長期飲酒,大量消耗和抑制體內維生素生成,導致體內維生素A、維生素B12、葉酸及鋅的含量不足,進而造成味覺障礙,此類患者大多會出現「沒吃東西,卻覺得口中有苦味或鹹味」的狀況,甚至為了增加食物味道而加入大量調味料,反增加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鄒永恩強調,民眾發生味覺異常的原因眾多,包括:服藥(化療藥物、抗組織胺、部分抗生素、高血壓用藥)、老化、口腔衛生不良、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乾燥症、肝硬化、長期胃食道逆流、阿茲海默症等),以及神經受損、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營養素缺乏、上呼吸道感染和荷爾蒙改變等。

鄒永恩提醒,民眾味覺出現異常,表示身體出現警訊,年長的民眾應保持每天飲食均衡,避免因營養不良影響健康,而其他年齡層的民眾,則應改善口腔衛生,並檢視使用的藥物,適時與醫師諮詢做調整,更要補充適量營養素和水分、避免酗酒,才能享受進食的樂趣,避免嚴重疾病發生。

參考訊息來源: 20190501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85452
腸子也會中風 三高、肥胖是危險群
腸子也會中風!
雲林五十歲孫姓男子上月底肚子劇痛、全身冒冷汗,送醫急診檢查診斷為「腸繫膜動脈缺血」,即所謂「腸中風」。幸好及時就醫,腸子未缺血壞死,否則有生命危險。

孫男是公司主管,工作時間長,常需與客戶應酬,早出晚歸,有高血壓病史,上月廿四日晚間九點多與友人聚會時,腹部突然劇烈疼痛。孫男說,當下痛到「凍袜條」,全身直冒冷汗,想站都站不起來,友人趕緊叫救護車將他送醫急診。
送醫急救 確診腸繫膜動脈缺血
孫男本以為是腸胃炎,在醫院急診經過X光、電腦斷層檢查後,醫師說是「腸中風」,第一次聽到「腸中風」,他與家人不約而同回應:「腸子也會中風?」

雲林斗南沈內科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沈尊嚴解釋,腸中風是腸子的血管硬化阻塞,臨床上極少見,年紀大者罹患機率高,青壯年發生則與肥胖或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有關。

若完全阻塞 腸恐缺血壞死致命
據指出,孫男電腦斷層顯示,腸繫膜動脈有一段阻塞約三分之二,可能是聚會時情緒激動或亢奮引起腹痛,幸好及時就醫;若完全阻塞會造成腸缺血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孫男確診是腸中風後,由心血管醫師會診注射抗凝血劑、止痛藥,但血壓一直降不下來、疼痛感也沒改善,一直到隔天早上才舒緩,目前固定回診,醫師建議他多運動、戒酒、生活作息要正常。

醫師建議 多運動、多吃蔬果
沈尊嚴指出,腸中風是腸子的血管硬化阻塞影響血流,臨床上很少見,年紀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肥胖都是高危險族群。預防方法要控制血糖、血壓,平日少吃油炸品、不要暴飲暴食、多運動、多吃蔬果、多喝水,若有不明原因腹痛要立即就醫。

參考訊息來源 1080503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85894
登入